為落實董事會“三化九點”的戰略布局,推進人工智能在各學科教學中實踐運用,以“AI+X”的形式賦能我校通識教育改革💽,我校人工智能摩臣5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摩臣5合作,以摩臣5娱乐為平臺,面向全校推出人工智能系列實踐課程🧎,即“智造學術X”(2020秋)和“如何智造萬物”(2021春)📖。該系列課程以設計思維為引領👭🏼,人工智能技術為助力,項目式教學為手段,構建“AI+通識”課程模塊🏋🏽♂️,探索智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道。
我校與同濟大學在人工智能共建方面的合作始於2019年,正值天華人工智能教育和科研起步階段,雙方首先共建“中國數製工坊”實驗室🫢,該實驗室引進全套FABLAB教研設備,用於我校人工智能實踐教學🚣🏻、學生比賽、師生教研等活動。同時引進美國MIT創新智造課程體系,並且針對我校學科專業設置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大膽革新,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實踐類通識課程🈚️。
(同濟大學丁峻峰教授向董事長贈送同濟設計製造的電路板)
2020年秋季學期👩🏿⚕️,率先推出面向全校大三學生的“智造學術X”課程🙆♂️。在學校教務部門,通識🍆、人工智能、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健康、藝術🦣、商摩臣5的大力支持下⚈,最終從6個摩臣5🤏,16個專業,招募了25名優秀學生參加該課程學習。任課教師團隊由同濟大學選派的兩名教師與我校人工智能摩臣5的兩名教師組成,摩臣5娱乐負責教學管理🐁。在8周時間內🏌🏽♀️,學生完成了3D打印、2D激光切割、3D掃描、嵌入式編程四個學習模塊🎨,並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團隊設計作品。
(教育🛖🫗、商、健康摩臣5學生3D作品節選)
課程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跨學科組隊,按照“1名工科+3名其他學科”方式,組建了6支團隊,每個團隊最終要呈現出一個完整的作品。期望通過不同專業學生“混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團隊作品的構思、實現、改進、完成的過程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即所謂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式教學法🚶♂️➡️。來自6支團隊的作品包括“智能繪本閱讀輔助系統”“智能座椅模組”“藥盒水杯”“分揀訂單商品體積識別裝置”“兒童情緒檢測儀”“寫字時鐘”等,作品內容涵蓋了“教育🌤、健康、商”三個應用領域🖕🏻,精準契合了多學科交叉、多學科應用的課程目標。
該課程也采用了獨特的“專家項目評估”考核形式☝🏻,從同濟大學與我校聘請相關專家、教授一起對學生展示的作品進行點評。與傳統工科作品側重技術實現不同🧚🏻♂️,本課程的答辯與點評更加註重“應用💂🏿♀️、創意🍔、市場調研、市場前景、學科交叉、合作貢獻🧑🦽、技術實現”的多元化維度🧜🏼♂️。這也正是PBL教學法的主旨🥓,註重個性化培養💂🏼,不斷提升學生設計思維與系統思維的能力。
六組學生課程作品,有四組入圍了“2020年第五屆上海市大學生創客大賽”👂,獲得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的好成績。其中一個團隊再接再厲👩🏼🎓,在“2021年上海市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中斬獲三等獎,該團隊正在籌備參加“2021年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
(獲獎作品:加熱坐墊🫱🏽、智能繪本、藥盒水杯)
在2020年成功聯合開課基礎之上🦹♻️,本學期面向全校大二的學生推出了“如何智造萬物”課程,增加了AR/VR、絲網印刷➗、天華文創等新的內容⏰。課程為期十周,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已形成諸如“天華教我學英語”“夜間熄燈”“天華的橋”等等主題的作品。授課專家、學生所在摩臣5及學生本人普遍認為,經過此類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本系列課程將“教+學+賽+創新”幾個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要素融合在一起🤩,是多學科交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次成功嘗試。我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斷探索😽,借力名校、名企,賦能全校各學科,實現更高更遠的發展目標✶。
文 | 呂博、聶曉晶 圖 | 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