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誌(9.12.2)
時間🪹:2012年9月12日,下午2:40——3🤳:30
地點:國摩臣5專用教室 月華樓368教室
活動主題:甘小明老師試講課
參加人員:祝亞平🐌、黃毅、聶曉晶、梁潔、王慜超、王春曉、遊洋陽
程序:
1. 聽課情況:
甘老師試講了她在本學期即將開的一門專業課《文獻學》的第一次課🏃🏻♀️➡️,即向學生們介紹文獻學的初步認知。內容包括:何為文獻、文獻的載體有哪些等🧉,所有成員均認真聽課,並記錄了筆記,參與了課後點評和交流🐝。
2. 課後交流
個人意見💎:
黃毅🥛:
該課程是國摩臣5的一門專業課程🧝♀️🌂,甘老師的博士背景保證了教好這門課程所具備的專業性🔙。需註意的是第一講應適當註意提升學生對古典文獻學的興趣🏇🏿,應結合一些實例來強調該門學問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另外👇🏿,關於甲骨文辨認應選用像素更高的圖片🦁。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年的《古代漢語》課程🤹🏿♀️,建議與該課程教師溝通以達到教學內容上的互補🧘🏼。
梁潔Ⓜ️:
甘老師上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親和力,上課時的精神風貌特別好,面帶微笑🧔🏻♂️,時常走動,進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互動👠,這樣的課容易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稍微不足的地方在於,有些引文的地方沒有加以解釋,可能會讓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看不懂,而另外一些常識性的地方🐍,則應該略過🧴🔌,否則在內容處理上會難易不均🍽。
聶曉晶:
甘老師開設的“古典文獻學”課程是國摩臣5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學術性🚴🏿♀️,作為新教師,承擔這樣重要的課程是一種挑戰⚄。甘老師講課儀態親切,善於使用肢體語言🔵,能夠在講課過程中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近距離互動,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其次🕵️♂️,甘老師在一段講授之後立刻進行知識總結,對學生掌握聽課內容,加強記憶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在課件製作方面,甘老師努力使用多媒體方式,以圖片和影音渠道輔助講授,在文獻學這樣的專業課程中是一種值得贊賞的突破和探索。
王春曉: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裏👨⚕️,文獻學給人的印象就是乏味。甘老師通過親切、隨和的語言,授課時走到學生中間的做法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教學課件中多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教參的推薦則有利於學生今後的自學。對於PPT,應盡量減少字數🤳,增大字號,這樣會突出重點🍂,同時,文獻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註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遊洋陽:
專業功底紮實,論證資料翔實➞🧝,課程結構設計清晰𓀓🪪,作為導入性課程能在第一節課給予學生對“文獻”這一概念的初步認識。影音文件與大量圖片配合說明基本概念,一方面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比較專業的學術術語。教態自然親切,深入學生中間,營造一種親和感。偶爾文字信息量較大的ppt切換速度過快,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
王慜超🐃:
甘小明老師的中國古代文獻課歷來被認為是一門苦差事,但是我想甘老師的課卻給我們帶來了一股新意🥠,並且使我收獲頗豐👉🏻。她的課對於基本知識的講授🛑,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來講,都把握得還是比較得當的。尤其她在講課過程當中👷🏼,非常註意走入學生討論當中,註重與學生的互動🥳,這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值得我和其他老師借鑒。
自我意見🗃:
本人的《中國古典文獻學》課,第一次課主要介紹“文獻學的初步認知”,首先教師自我介紹並介紹參考教材🌷,然後開始介紹“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通過視頻“八佾”向學生介紹廣義上的文獻包括👳🏼:“有知識的人📉、音頻、視頻等一切含有信息的資料”但我們《中國古典文獻學》這門課一般偏重於“文”,尤其偏重於古代的文。其次通過解釋和交流使學生對文獻有個全面的感性知識。最後以載體為分類標準給學生展示“甲骨、金(青銅)、石、竹木”等中國古代常見的文獻形式💒。教學的自我評價是傾向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的生動活潑性有待提高。
3.領導點評:
祝亞平:
資料翔實,內容有序,旁征博引,知識準確。
似可講得更加繪聲繪色,材料的故事性有待加強,對材料的講解可以更加地深入,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如孔子說禮引出文獻一詞🫢、甲骨文的故事👨🏿🚒、石鼓文與毛公鼎的故事等。
對文獻這門學科,首先要有一個交待,源流、大家❤️🤽🏼♀️、名著、學術走向等🍴🌱,要讓學生有一個全盤的認識👩。
口音尚須修正。教態應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