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誌(9.13.2)
時間:2012年9月13日,下午2:40——3🦵🏻:20
地點:國摩臣5專用教室 月華樓368教室
活動主題:王慜超老師試講課
參加人員:祝亞平★、黃毅、聶曉晶、梁潔、遊洋陽、王春曉🤦🏿、甘小明
程序:
1. 聽課情況:
王老師試講了他在本學期即將開的一門通識課《科技前沿》的一次課《環境科學與社會》,內容包括⛅️:什麽是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如何保護環境等,所有成員均認真聽課🎻,並記錄了筆記,參與了課後點評和交流🧦。
2. 課後交流
個人意見:
黃毅😹:
王老師具有天津人的語言風格,可嘗試將相聲式的語言引入教學🧚🏼♂️♻️,提升學生興趣🟥👩🏼🚒。能在黑板上畫一些簡筆畫引起學生註意也是其優點🎣。授課資料的準備充分詳實,但超過了一次課程的涵量,可適當精簡。應更熟悉課程內容本身,以便講述更為流利🙆🏿♀️。視頻選擇上應更貼近現實生活🧝,PPT製作上可進一步完善。可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實踐盡快豐富自己的授課經驗。
梁潔:
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沒有什麽問題🧛🏿♂️,語言流暢,邏輯清楚🔴🤦🏼♀️,大量的多媒體和圖片的引入,這些都是很好的。不足之處在於對專題處理地比較學術化🏨,和通識課的知識普及的定位有些偏差,應該更多的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來引發學生對環境的關註,而不必過多地闡釋概念。
聶曉晶👉🏼:
王老師作為首次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本學期承擔了通識必修課程的講課任務,在王老師的講授中,我們能感受到王老師作了精心而充分的準備🦤,講課資料翔實,圖片及影音資料充足⚠️🧑🏿🔧,在授課過程中也努力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將科技類的內容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略顯不足的地方在於,王老師在授課語言的連貫性方面還需積累經驗🧚🏻,講課畢竟不同於日常交談⛹🏻♂️,講課不能有太多的停頓思考➛,因此上下文之間的銜接,特別是課件內容前後頁之間的銜接性語言需要事先有所準備👩🏿🎤👸。另外🪳,在資料選取方面🧑🏻🦽,應當更加註意選擇與授課內容更有關聯性的材料🎅🏽,特別是科技前沿課程🧑🏻✈️,應當註意影音材料的視覺沖擊力,將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最大化🚴🏻♂️。
王春曉:
作為天津人💸😙,王老師能夠將相聲的說學逗唱賦予新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視頻🧝🏼♀️、圖片的運用很好地配合了授課的內容💅。語速適中👨🏼⚕️,語調輕緩🙆🏿,表達清楚。如果能夠將大家都熟悉的環保事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運用到課堂上🟤,相信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興趣,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甘小明🛒:
王老師的《環境科學與社會》課,以幽默的自我介紹開場🧑🏻🦽,讓後向學生說明該課程的背景與要求,並在此基礎上闡釋此通識課的意義👩🏿🎓,在課程進行中👰♀️,王老師主要通過電影視頻的觀看,使學生了解環境科學與社會的影響,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學生觀看視頻後,對其內容進行適當的點評,加深學生對教學主題“環境科學與社會”的理解與認知。王老師在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同時,配以漂亮的板書,使得教學過程更加人性化🎓,教學效果更加直觀化🌞。
遊洋陽:
內容詳實豐富,語言風趣幽默,把教授主題給學生做了全面而細致的介紹。實例引用觸目驚心,對學生意識產生較大的沖擊力💁🏻♀️,能夠激發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師擅長使用簡筆畫等個人能力能幫助他迅速在學生中樹立形象🤽🏼♂️。但是講解過程中需要更多地註意學生的反應👽,增加一些互動情節。舉例最好能夠貼近時代♕,可使用當下發生的熱點環境事件😍,讓學生感同身受🌦,增加課程的感染力。
自我意見🧖🏿:
我本人是第一次走進課堂教學,身上難免會帶有學究氣。對於我所主講的科學素養的後四講內容👨🏽💻,我在準備上還是比較充分的,而且無論從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從教學進度的安排上我還是花費了一定心思的⚠️。但是由於實際教學經驗的缺乏,而且在教學藝術上的稚嫩,都使我並沒有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得以展現出來。而且我過多地使用了現在的學生不太熟悉的素材(我的學生是大一新生💂🏿♂️,他們大多為94年以後出生),導致我的課堂教學可能面臨一定的“冷場”👳🏽♂️。而且我在教學語言和體態方面都不太自然,顯得有點緊張。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當中應該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其他六位老師各有所長🥢,他們的經驗方法,也都是我個人進步所不能缺少的必要資源,同時我也相信👩🏿🌾🤞🏼,我會和今後的學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互相促進,教學相長,共同將我們的課堂建設成為一個更加開放,更加活潑,更具交流性和建設性的場所。
3.領導點評:
祝亞平:
冷靜幽默🧑🏼🎄,板書漂亮☮️👩🏿🎤,善以簡筆畫表達抽象概念,條理分明🍋🟩。
本課為通識必修課,不強調學術性,更強調引發興趣,引起思考⛏。對於內容的組織過於學術化,所舉的例子有些不恰當,如用科幻電影或上世紀日本的案例🌴,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建議重新組織內容,以大量的視頻圖片給學生以強烈的沖擊力,加深對環保問題的認識👏🏿。
講課時聲音太小,需要投入更多激情。